从庐山地震看“中国的应急包”里到底缺什么

发布:admin | 分类:应急救援行业资讯 | 引用:0 | 浏览:

28 May 2013

近两年,国内以及国外都频繁的发生了很多破坏性比较大的地震,但是,不管是从人员伤亡还是救援速度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国内外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遇到无法抗拒的灾害,任何人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事前的预防措施以及相应的应急设备比如应急包等的配备,还有具体怎么使用,都是需要提前实施的。但是,在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强震,很多次救援经验的情况下。我们依然看不到相关部门,特别是灾害常发生地的相关部门,还是没有重视应急救援工作的提前实施,比较庆幸的是,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给我们讲解了相关知识。

  5月12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灾难医学大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围绕如何为医学救援提供最有力的社会环境和支持,提出了专业救援和民间救援分工、科学评估“黄金72小时”概念、避免二次伤害等建议。

    白岩松说,在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实行专业救援和民间救援分工,而不是放任“爱如潮水”把道路阻断。“我们需要一个高效的调配系统,在最初的72小时甚至100小时内,保障专业救援力量进入。”当紧急救援结束,过渡到重建阶段时,民间力量将发挥作用。
 
    针对“黄金72小时”,白岩松认为,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科学评估。“救援应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大限度挽救生命,但能否不再过多谈论72小时?”他以孟加拉国一位被掩埋16天的女性成功生还为例,预测未来中国人减灾意识的增强和应对灾难的准备越来越充分,可能有更多人在灾后的狭小空间里拥有食物和水,可存活更长时间。
 
    “过多强调72小时,假如我们是需要救援的人,72小时后还没有得到救援,是否会产生绝望情绪?”白岩松说。
 
    芦山地震发生两三天后,白岩松得知一个消息,医院收治了被滚石砸中头部的救援人员。经他向前方人员反映,救援队伍很快开始配备头盔。“前线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救治。大灾难后,前线医生最早知道哪些临时增加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白岩松说,救援力量受伤相当于双倍受伤,应注重减少二次伤害。
 
    白岩松说,医学人士应该思考,未来“中国的应急包”里除了食物、水和手电筒等物品外,还应配备什么?对灾难的预防升级涉及各个方面。
  • 相关文章:

0评论 - 从庐山地震看“中国的应急包”里到底缺什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关于

自从有了Blog,我们的世界变得不一样了,在这里说我想说的,说我能说的,能看到这里的,感谢您的关注,同时最美好的祝愿送给您。

我的图片

日历


控制面板

最近发表

最近留言